大发云签最高邀请码

头汗多如雨下,中医这三招,从根上调理,止汗人清爽
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9:31    点击次数:81

【夏枯草昆布散消膏】护养“双腺”小能手、疏通小疙瘩、告别烦恼!其中夏枯草、牡蛎、昆布等软坚散结、清肝泻火、散结消肿、消痰软坚,起主要作用;同时,桃仁、山楂、佛手、当归、玫瑰、薄荷等疏肝解郁活血,有助于气血运行,辅助软坚散结;桔梗、茯苓、薏苡仁、陈皮、鸡内金、莱菔子等理气祛湿、健脾宣肺,改善痰湿凝聚环境,间接助力。整体配方多功效协同,对软坚散结的调理,很有专业度!懂行的一看配方就明白。

头汗如雨、额上涔涔,是很多人忽视的身体信号。中医讲:“汗为心之液”,又云“阳加于阴谓之汗”。头汗异常多,非但影响形象,更是体内阴阳失衡、营卫不和、气虚或湿热内蕴的外在表现。

《伤寒论》中提到:“但头汗出,身无汗,齐颈而还,小便不利,渴饮水浆者,此为瘀热在里。”说明头汗不止,常与湿热、气虚、阴虚等病机密切相关。若仅靠擦汗遮掩而不从根调理,久之则耗气伤阴,反致体质更虚。

一、辨证分型,找准病因

临床上常见三种头汗症型:

气虚型:出汗量大、动辄加剧、乏力懒言、面色苍白、舌淡苔薄白、脉弱无力。多因肺脾肾三脏气虚,固摄无权所致。

阴虚火旺型:头汗伴五心烦热、口干咽燥、失眠盗汗、舌红少津、脉细数。多见于更年期女性或久病体虚之人。

湿热郁蒸型:头汗黏腻、伴有口苦、面油多、大便黏滞、舌红苔黄腻、脉滑数。饮食油腻、嗜酒者尤多见。

只有准确辨证,才能对症施治,真正实现“止汗人清爽”。

二、中医三招,从根调理第一招:调气固表、玉屏风散加减(气虚型)

组成参考剂量:

黄芪10g白术10g防风6g

玉屏风散出自《医方类聚》,被誉为“扶正祛邪第一方”。黄芪补肺益气、固表止汗;白术健脾升阳、助气化源;防风走表祛风,合用可增强肌表防御力。现代研究显示,该方可调节免疫功能,减少自主神经紊乱引起的异常出汗。

第二招:滋阴降火、知柏地黄丸加味(阴虚火旺型)

组成参考剂量:

熟地黄15g山茱萸10g山药10g泽泻6g茯苓10g丹皮6g知母6g黄柏6g

本方源自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,后世加知母、黄柏而成。具有滋阴清热、凉血止汗之效,适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头汗、盗汗、烦热口干。临床常用于更年期综合征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病症。

第三招:清热利湿、龙胆泻肝汤加减(湿热郁蒸型)

组成参考剂量:

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柴胡6g生地12g当归9g泽泻9g车前子9g甘草3g

龙胆泻肝汤出自《医宗金鉴》,主清肝胆湿热。湿热郁蒸所致头汗,往往伴随头皮油腻、面部痤疮、口苦尿黄等症状。此方能疏肝解郁、清热利湿,使热从小便而出,汗自得止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